最伟大的英雄,需要一个最不甘平凡的母亲

在法国当代文学史上,罗曼·加里是最富传奇性的人物,他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犹太后裔,不仅投靠戴高乐成为法国二战空军英雄,担任驻联合国大使,还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龚古尔奖的大作家。
熟悉影坛八卦的影迷,更知道他后来娶了新浪潮女神简·茜宝,并在她过世一年后自杀了,人生留下不少谜团。而这所有传奇的源头,就因为他有个“虎妈”,《童年的许诺》里记录下这对母子的相依为命,一个坚强而偏执的母亲,是如何打造出一个刷新历史的英雄,那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,最终化作了无福享受的荣光。 夏洛特·甘斯布的父亲赛尔日·甘斯布,同样是流亡法国的俄罗斯犹太后裔,或许是这种巧合的血脉,帮助甘斯布成功地复活了电影中的母亲,一个性格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女人。一方面,她有强烈的荣誉感和理想主义,从小就要儿子出人头地,“他将来是大使,是英雄!”;另一方面,她又非常实用主义,什么能活下去干什么,改信东正教也无所谓。犹太人的精明和世故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从俄罗斯到波兰再到法国,本就没有祖国的她们,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存信念。
从外人看来,母亲的性格确有缺陷,偏执、虚荣甚至是霸道,令人反感都不奇怪;但换个角度来看,她一个无依无靠的外国女人,全靠自己打拼,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,忍着病痛毅然把他送去参军,却没能见到他戴着勋章衣锦还乡,不啻为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伟大女性。 “她已经走了,我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?”罗曼的悲伤和失落可想而知,他超额完成了“童年的许诺”,遵照母亲的安排走上了成功之路,可这是他内心真正需要的吗?相比影片前半部的强势,母亲在后半部退到了幕后,罗曼在巴黎、南方和非洲的生活也和常人无异,该浪漫时浪漫,该颓废时颓废,但只有他知道,母亲一直在尼斯盯着自己。罗曼在写作上确有天赋,是“虎妈”式的高压教育塑造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,即使明天要和敌人开战,今晚他还笔耕不坠,这种偏执的性格果然是一对母子。
罗曼的幸运在于,虽然他在童年是个“妈宝”,但青年时代还是被放手了,母亲是梦中出现的“幽灵”,更是守护神,扶他走上了最关键的起步,之后出书、当英雄、当外交官,已是水到渠成。 可戴上解放勋章的他并不知道,母亲已悄悄去世三年了,电影忠实地呈现了作者的视角,那种靠手稿来回忆往昔的结构,也是经典的叙事手法,只是淡化了小说里地戏谑语气。皮埃尔·尼内自带忧郁的气质,在后半部转换为自责的深情,等到最后的空战段落,与新闻纪录片一嫁接时,所有的一切就终于史诗化了。
Luc 发表于《环球银幕》法国电影专栏